这事儿得从三月份说起,当时我那条探店视频发出去三天,播放量卡在500死活上不去。急得我凌晨两点还在翻同行热门视频,越看越上火——凭啥人家的镜头晃成那样都有几万赞?我咬牙一跺脚,广州本地那些短视频团队,找!
朋友圈问了圈,第二天就有人推给我三家团队。挑了报价中间档的,约了珠江新城面谈。人家张口就是“分镜脚本我们包”、“专业设备索尼A7S3”、“保证出电影感”。我心说稳了,签完合同拍着胸口跟媳妇吹牛:“这回指定火”。
结果?拍美食愣是给拍成《舌尖上的纪录片》——慢镜头撒葱花就占了15秒,bgm悲壮得像烈士就义。成品发出去24小时,评论区最高赞是:“老板,这面凉了能加热不?”
看着后台个位数的分享量,我直接掀被窝爬起来开电脑。把团队拍的4K素材全拖进剪映,赌气似的做了三件事:
改完凌晨五点发出去,倒头就睡。第二天中午被手机震醒——99+消息!那条救急视频冲上了同城热门,煮面老师傅的广式粗口被做成了表情包。
后来我又试了两家团队,发现不是设备问题。他们拍产品特写确实漂亮,但短视频要的根本不是漂亮!现在固定用笨办法:
上周拍肠粉店,老板开蒸笼的雾气喷到镜头上,这段“事故画面”我特意没剪。结果弹幕都在刷:“这白烟把我手机闻饿了”——你看,专业设备拍不到的烟火气,才是流量密码。
说到底,短视频团队能做精致的盘子,但想把菜炒香,还得自己掌勺。下次谁再跟我吹什么电影级运镜,我反手就给他看那个凌晨五点爆火的视频,名字叫“被专业团队坑惨后,我用手机乱剪的”。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