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还得从我那条破电费账单说起。上个月翻手机支付记录,突然瞅见电费咻咻涨,一查原来是工作室那堆吃电的老爷设备在作妖。尼玛,两个大灯箱配着单反和稳定器,一开就是仨小时起步,电表转得跟陀螺似的,拍个30秒口播都这么折腾,别说拍探店了。
上周接了本地咖啡馆推广单,甲方预算紧巴巴的,器材成本再这么烧肯定倒贴。我把设备间翻了个底朝天,拽着助理小张开紧急会议:“咱俩赌一把,把你那台吃灰的千元机贡献出来,我拿媳妇儿的自拍云台,其他啥都不要了,拍废了算我的!”
核心装备精简到离谱:
拍摄当天直接翻车。小张当人肉三脚架举着手机,我边讲解边偷瞄他发抖的胳膊。刚说完“咖啡豆产自云南”,画面突然开始蹦迪——这货憋不住笑场手抖了!重拍三次后我急眼了,直接让他靠墙蹲马步,手机架在他肩膀上。稳得跟专业滑轨似的!
收音更离谱。咖啡馆下午人声鼎沸,磨豆机轰隆隆像拖拉机。眼看甲方要求的环境音要泡汤,我突然瞅见柜台有包未开封的薯片。赶紧把手机塞进薯片袋,留个缝对准自己嘴巴。别说,袋子里窸窸窣窣的摩擦声愣是把杂音过滤了大半,成品听着跟专业领夹麦效果差不多。
回家导素材才是灾难的开始。小张那破手机拍出来的画面又灰又暗,免费剪辑软件调色根本拉不回来。半夜两点我急得薅头发,突然想起去年买鼠标送的盗版软件激活码。安装包都过期了,硬是翻墙找了个老版本装上,结果调色时软件崩了五次。每次卡死我都听见电表在咯咯笑——这破电脑的显卡风扇比我工作室空调还吵。
妥协了:直接套系统自带的“咖啡馆”滤镜,把曝光和对比度暴力拉满。硬是调出种复古胶片感,甲方看了还以为我们故意做的怀旧风,在群里猛夸有创意。
最终效果对比简直打脸专业器材:
关键秘诀就三点:手机举稳别矫情,现场废物都是宝,脸皮要厚敢硬刚! 现在那堆吃灰的单反灯架早挂闲鱼了,回血的钱够工作室全员吃三个月火锅。器材商天天打电话推销新设备,我直接拿成片怼他脸上:“看看!俩人加薯片袋拍的!气不气?”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