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聊聊找短视频拍摄供应商那点事儿,纯粹是拿真金白银买教训换来的经验。
一、刚开始那会儿,我真是两眼一抹黑
当时急吼吼想拍条产品视频,就上各种平台瞎搜“短视频拍摄”、“本地视频团队”。好家伙,一搜出来一大把,官网都做得贼漂亮,案例炫酷得要命,价格看着也合适。立马联系了前五家,感觉都挺热情挺专业的。
挑了个价格中等偏上、案例贼好看的公司签约,心想着贵点就贵点,效果好就行。
二、结果,踩了个结结实实的大坑!
- 玩起人海战术:合同上写的是“资深导演”,结果开机那天来了个小年轻,一问,刚毕业半年,说是“资深助理导演”,人当场就麻了。
- 设备也掉链子:说好的4K电影机,结果拿了个半画幅的入门机器糊弄,灯光更是凑合,跟我强调说“后期能调”!调个锤子!
- 脚本成了摆设:提前磨了半个月的脚本,拍着拍着导演自己改词儿,理由是他“感觉这样更好”。成品出来,跟我想要的效果差了个太平洋!
- 结账是“慢性折磨”:尾款阶段突然冒出个“道具超支费”、“加班费追加”,合同里提都没提!跟他们掰扯,人家直接甩出一句“行规都这样”。
钱花了,时间搭了,拿到条没法用的片子,憋了一肚子火还得从头再来。
三、被坑之后,学精了:这么找才靠谱!
总结这回教训,我给自己定了套“刨根问底”筛选法:
- 案例必须“扒到根”:再也不信官网花哨的合集了。直接问客服:我要看某个具体案例(就挑那种风格跟我需求接近的)的完整原片,还得提供分镜脚本和客户名字!是真客户还是自己做的假案例?电话打过去聊聊就露馅!很多所谓“爆款案例”,团队根本没参与全程,只做了其中一小环。
- 团队给我“定死”:这回绝不含糊!合同上白纸黑字写死:导演是谁、摄像是谁、剪辑是谁,把名字和行业经验年限全写上!要求开拍前必须见真人(或者开个视频会议),临时换人?立马扣钱!我见过那种“导演挂名,徒弟操作”的把戏。
- 价格给我“撕到底”:再遇到那种“含多少小时拍摄、赠送多少秒动画”的模糊报价,直接pass!一项项拆开给我看:导演费多少钱一天?摄像师设备包含啥具体型号?灯光几个人几组灯?剪辑按啥标准收费? 比价差点比瞎眼,但至少知道钱花哪儿了。那些说“打包价更优惠”的,往往打包的是你的钱包。
- 合同给我“抠到字缝里”:吃过“口述承诺”的亏!现在所有答应我的事情,全给我写进合同!哪怕前期沟通说送个花絮,也专门写进附加条款!重点盯超时怎么算、设备临时故障谁负责、修改次数上限(精确到次数和范围)、有无额外收费项、成片交付标准。签合同那天,我把烟灰缸当话筒,跟负责人一条条核对,场面一度尴尬但踏实!
四、实战操作:真刀真枪干一把
按这套方法重新找:
- 筛案例:找了3家备选。A工作室提供的案例客户,一聊发现团队当时只负责了剪辑;B公司给的分镜对不上成品画面,直接被砍掉;C公司给了完整项目文档,前客户评价很实在:“能改但得加钱”。真实。
- 锁团队:见了C公司的导演,四十多岁大叔,话不多但句句点在痛处,还主动提出去我拍摄场地踩点(车费他自掏),靠谱预感+1。
- 砍合同:他家模板合同果然有猫腻!“后续修改费用双方协商”——不行!给我改成“最多提供3次修改,每次修改内容不得超出脚本核心范围”。翻烂三个本子,总算搞定了无歧义版本。
这回拍摄,虽然也累,但起码心里有底。导演在现场指哪儿打哪儿,灯光大哥打灯比画图还精确,超时半小时?导演自己说“我们耽误的,不收费”。成品不能说100%完美,但达到预期,关键是——没!有!加!钱!
找供应商,别听他们吹啥“性价比”啥“一站式”。你就记死:案例扒干净,团队定到人,价钱拆稀碎,合同抠字眼。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踩坑几率少一大半。省下的钱给团队买小龙虾,它不香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