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得从头唠。上个月我们推广费烧了小十万,转化率却低得吓人,老板指着鼻子让我解决精准营销的问题。当时一拍大腿——必须换服务商!
我抱着电脑冲进财务办公室,拽着数据小妹把去年所有推广记录扒拉出来。发现个鬼故事:60%的广告费都喂了不感兴趣的路人。转头又找技术部的秃头老张,硬让他吐出来用户行为数据,拿马克笔在会议室白板上写:
直接按行业榜单打了五个电话,开场白全是这句:"现在立刻能测试吗?掏钱那种!"。结果有两家跟我打官腔,说什么"需提交商业计划书",气得我差点摔手机。剩下三家倒是痛快,下午就拉好了对接群。
测试过程跟谍战片似的:让实习生注册了二十个假账号,在凌晨三点用不同手机刷产品关键词。第二天蹲在机房看后台,发现C家的定位能精确到城中村早餐店,D家却把外卖小哥识别成我们的潜在客户——小哥电动车筐里露出的半截产品包装,被系统当成购买意愿了,笑到隔壁运营总都来踹门。
最坑的是那家号称"AI智能投放"的:钱刚打过去就给推了波广场舞大妈。追着客服骂了半小时才承认,算法把"器械"关键词关联到"保健舞蹈器材"了。更绝的是F家,演示时吹得天花乱坠,交钱后需要手动上传数据包——传excel那会儿我都听见自己脑细胞炸裂的声儿。
砸了万把块测试费搞出这张对比:
蹲在消防通道抽完半包烟,选了最不像答案的答案——星海+智达组合拳。用星海筛出潜在用户池,智达搞定点爆破。别问为什么不全选闪电狗,问就是去年年会抽奖只中过洗衣液。
现在数据面板长这样:单条获客成本从180块压到37块,最骚的是定位到个开五金店的客户,这大叔上周刚用个人账号搜过竞品——现在他展柜第三排摆的我家设备。
昨天前同事问我推荐哪家,直接甩过去测试文档:"有钱选闪电狗,没钱学我当缝补匠"。原话说完补了句:"老板要问价格就说是我三舅介绍的,能砍下五百块"。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