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在云龙湖边上溜达,看见几个小年轻举着手机又蹦又跳拍视频,突然就想试试看。咱徐州这地界儿,两汉文化、地锅鸡、煤建路梧桐树,能拍的玩意儿海了去了。可咱这把年纪,扛个手机瞎拍也不是个事儿,我就琢磨着整点正经的。
开头真就是瞎捣鼓。掏出我那用了三年的手机,对着彭祖园门口咔嚓咔嚓乱拍一通。回家一看,画面糊得像喝多了,声音全是呼呼的风声,活脱脱一个车祸现场。第一个坑:裸机硬上,自取其辱。
第二天我就学精了,跑去淮海西路那家数码店,整了个几十块钱的三角架。好家伙,这小玩意儿支起来,手是不抖了,可架在故黄河边上拍落日,差点让路过的大爷当成偷拍狂。
光干拍景儿没意思,我又去宣武市场淘了点便宜货。小风车、仿古书卷(假的)、甚至端了碗辣汤当道具。跑去户部山拍,举着辣汤刚摆好姿势,旁边小吃摊老板不乐意了:“你买不买?不买别挡我做生意!”得,道具还没用上,先挨了顿呲儿。第二个坑:道具没选对地方,净添乱。 老老实实在家阳台摆拍。
后来我发现,光才是大爷!下午在家拍书卷,黑黢黢的像闹鬼。把台灯、阅读灯全搬出来怼脸上,好嘛又白得像僵尸。折腾半天,最终把手机支架挪到阳台边,蹭下午四点的自然光,这味儿对了!柔和,不刺眼。经验:免费阳光最好用。
想着总不能拍静物?我硬着头皮拉上隔壁老李当“演员”。在回龙窝青石巷子里教他来回走,这老兄弟一面对镜头,手脚就跟刚装上去似的,同手同脚。拍出来的效果?活像机器人出故障。第三个坑:素人出镜,浑身僵硬。 后来我干脆拍自己脚走路,或者只拍手干活(比如和面做烙馍),效果意外地
拍了一堆废片,总得剪。下了个免费剪辑软件,一打开我就懵了。轨道密密麻麻像电路板,配乐拖上去驴唇不对马嘴。一段十秒的画面,配字幕折腾半小时,不是快了就是慢了。熬到夜里三点,眼睛都直了,剪出来的成品?我媳妇看了一眼说:“你这拍的跟通缉令似的。”第四个坑:软件功能太多,眼花了。 现在学乖了,就用最基础的剪辑、切割、加字幕、配段背景音乐,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。
后来拍富国街夜市,那才叫崩溃!人挤人,声赶声,手机录的全是嗡嗡嗡。回家捣鼓降噪,原声像蒙了层棉被,全给滤没了。经验:尽量找安静点的地方,后期省心一百倍。
就这么瞎扑腾了俩礼拜,真让我摸出十条土路子:
现在我手机里一堆“废片”,但回龙窝的石板路、户部山的老院门、甚至我家楼下冒着烟的烙馍摊儿,都存进去了。拍得是不咋地,可这份热乎劲儿是真真切切的。咱徐州人拍徐州,就是图个乐呵,乐呵够了,慢慢学呗!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