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让青岛一家短视频公司坑惨了,气得我连夜整理避坑指南。这事儿得从踩坑那天说起——原本想给自家民宿拍个宣传片,结果片子交上来,画面抖得跟帕金森似的,还硬说是“手持电影感”,看完我脑瓜子嗡嗡的。
打开手机搜“青岛短视频拍摄”,跳出二十多家。随手点了排名第一那家,客服秒回:“哥放心!咱设备索尼A7S3起步!”我一听挺专业,约了第二天面谈。到那儿一看傻眼了——角落里架着台落灰的5D3,旁边三脚架缺个腿儿拿透明胶缠着。老板还拍胸脯:“设备不重要,主要看创意!”我借口崂山凉白开喝多了要上厕所,溜了。
换了家看着靠谱的,直接杀到他们拍摄现场突击检查。正赶上拍海鲜餐厅广告,导演拎着稳定器满场飞,灯光师举反光板的手稳得像焊死的钢管。我心里石头落地,当场签合同。结果栽在付款条款上——合同写着“预付80%”,我琢磨留个尾款压手里比较安全,提笔改成“预付50%,成片付清”。就这么个动作救了我老命。
后来才知道:
第三家学精了,要求把设备型号写进合同补充协议。对方发来清单写着:“镜头组:大三元”。留了个心眼,跑去器材店问朋友,朋友冷笑:“24-70mm F2.8叫大三元,F4的狗头也叫大三元?”当场让对方拍照发镜头序列号,果然逮到用廉价替代款。后来每样器材都写明具体型号,连麦克风都标注“罗德VideoMic Pro+,序列号:SGXXXX”。
现在去青岛拍片都带三件套:卷尺、色卡、矿泉水瓶。量轨道长度防虚标,现场拍色卡方便后期调色对比,至于水瓶…有家公司说拍摄八小时,结果场记表显示实际拍摄两小时,保洁大妈作证:“他们光点外卖就吃了三顿!” 我举起没开封的农夫山泉:“签合同时放现场的,瓶盖生产日期还是昨天的,您这时间线挺玄幻?”
说个实打实的——青岛海边那些张口闭口“电影级航拍”的,十个有九个飞的是没报备的黑飞机。上个月亲眼见着某家拍的无人机掉栈桥底下,客户押金到现在没要回来。真要拍,必须让他们掏民航局许可证,没有?告辞!咱宁可多跑十家公司,也不给大海交学费!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